数字立体声

 

 

上个世纪后25年的革新主要集中在声音质量领域。70年代Dolby实验室研制了其降噪技术后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录音时采用新的形式对音频信号进行了压缩和扩展编码,并在放映时进行解码。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影片1971年的影片《发条橙子》。

1975年Dolby开发了更具实用性的四声道光学立体声影片格式,1977年发行的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科幻影片《第三类接触》和《星球大战》,采用DolbyStereo技术,提高了公众对高品质音响的兴趣,同时也推动许多影院开始安装Dolby声音系统。

Dolby紧接着开发了其数字频谱录音(SR)系统,采用比特率缩减在35mm电影胶片上制造了完全分离的光学声迹,同时,也保证了与仍在影院中使用的模拟系统的兼容性。为保障影院的声音,乔治.卢卡斯为1983年发行的《星球大战IV——斋代武士归来》开发了THX影院认证程序。为了保证对放映和还音设备的调试之后还能拥有高质量的放映效果,THX与所有声音系统兼容,并在超过300部影片和超过2,000家影院中获得应用。

1993年,另外两家公司在影院声音方面走上舞台并扮演重要角色:DTS开发了6声道数字声,并应用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中;索尼公司开发了8声道数字声SDDS,在35mm胶片的两个片边记录声音,首次应用于影片《最后的动作英雄》中。SDDS使用安装于35毫米放映机上的读取器和解码器和胶片的数字录音声道来获得数字声音信号流。声音在数字化领域中的位置已经很稳固了,制造可行的、高质量电子图像放映成为下一步目标——而且已经经过长时间的尝试。

1941年,RCA采用叫做Eidophore放映设备在纽约展示了电子电影。在50年代,另外一种在卡车中的流动工作站中广播的Electronovision,在一些地方用做体育赛事和电影放映中。

2014 CNIPR团队设计制作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