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双重效应
发布时间: 2010-05-14   文档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性精神意向,主要是解决如何做人、如何做个有道德的人的问题。充实主体自我精神世界、完善主体自我人格境界、实现主体自我道德价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


  在围绕做人问题而展开的文化思考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从价值观念上看,主要有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群体本位的价值归宿、尚中求和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至上的价值理想等。从思维方式上看,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超经验与超逻辑的直觉思维、崇古唯圣的经学思维和返身而诚的内倾思维等是最为主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就积极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人本主义价值取向,这正是发展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群体本位的价值归宿,强调“天下为公”、“立己达人”,有助于培养爱国为民的崇高情怀,扭转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偏失;尚中求和的价值选择,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道德至上的价值理想,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倾向有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对于现代文明发展所需要的系统思维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直觉思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经学思维尊重传统,造就了凝重的历史意识;内倾思维可以促进人们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观照,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


  就消极影响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偏重人的存在意义,忽略了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群体本位的价值归宿,容易导致对个体自由、自主性的扼杀;尚中求和的价值选择,强调了对立面的统一与稳定,而忽略了矛盾的斗争与转化,从而束缚了主体竞争精神和进取意识的培养;道德至上的价值理想,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阻碍了人们对物质功利的合理追求。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带有抽象性、模糊性,忽略了定量分析,束缚了实证分析思维方式的发展;直觉思维讲求个体内在的心灵体验,忽略了感性与理性思维的逻辑价值;经学思维在本质上是保守、封闭的,缺少怀疑和批判,束缚了人们创造精神的发展;内倾思维讲求反观自身,削弱了人们对自身以外世界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具有双重效应。我们需要发挥其积极价值,消除其不利影响,从而真正实现“古为今用”。为此,一方面,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历史而具体的分析与梳理,从其历史特殊意义中寻找当代价值;另一方面,在客观、全面、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吸收其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以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推荐:
【综合】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
京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传统节日“文化损耗” 清明文化传承能否百分百
探源清明节日的双重性格
【综合】绣花针绣每年绣出6亿元 知识产权解决传承难题
【综合】保护传统文化 17个非洲国家签署知识产权协议

 
京ICP备0506566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05号
Copyright 2010-2014 CNIPR.com ©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