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被除名的难堪
发布时间: 2010-05-20   文档来源: 华尔街日报


  不久前,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会上传出的最引人注目的消息,莫过于将世界文化遗产——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从《世界遗产名录》上除名。因为接纳某地为自然或文化遗产,早已不算什么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而取消某地的这一称号,此前仅有一次,即2007年6月,阿曼苏丹国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因阿政府缩减约九成的面积,用于开采石油,被取消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而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被取消,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尚属首例。德国是文化大国,经济实力雄厚,且具有保护历史古迹和自然环境的优良传统。不少德国人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扼腕叹息。

  易北河从德累斯顿以东的皮尔尼茨宫到以西的于比高宫一段,两岸村镇错落有致,景色优美,与德累斯顿老城区闻名于世的巴洛克式建筑群,和谐地融为一体,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2004年7月,这段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易北河谷景观被除名的直接原因,是德累斯顿要在易北河的拐弯处建一座“森林宫殿大桥”。赞成方认为,在此建桥有助于改善城内交通拥堵状况;反对方则认为,建桥破坏了以河岸草地为主要特征的自然风光,并且有碍两边开阔的视野。2005年2月,此事只好由市民公决,结果近68%的德累斯顿市民赞成建桥,反对方无论上诉还是呼吁,都未奏效。大桥于2007年11月开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要求德市停止建桥,并考虑以地下隧道取而代之,但是有关方面以“民意难违”、“法律不可抗”为由不予合作,最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只好“挥泪斩马谡”,将其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除名!

  “难堪!”“丢脸!”德国媒体对此事的评价毫不客气。德国不少知名人士也深表惋惜,但又无可奈何。

  最大的困惑,或许在于有关“民意”的争执。就德累斯顿市而言,市民中赞成建桥者确实居多,但德国《世界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5%的人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做法是正确的。这表明,如果在全德范围内进行全民公决,赞成建桥者很可能处下风。因此,不少人认为,这种局部的绝对“民主”,恰恰暴露了它的短处。

  按德国法律规定,“申遗”等文化事务属地方管辖,联邦政府近年来设立的文化国务部长只有协调功能。于是,有人抱怨,为何联邦没有特别立法,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规定纳入国内法范畴?

  无论如何,易北河谷被取消世界遗产的后遗症显而易见。首先,德国作为世界文化大国的声誉严重受损。也正因为如此,去年曾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等人公开呼吁德国总理对此干预。其次,会给当地旅游产业带来消极影响。第三,德累斯顿本可得到的一大笔遗产保护费也会付诸东流。

  德国人已经领悟到除名的教训。拥有著名的罗累莱女妖岩石的“中部莱茵河谷上段”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据称有关方面正就在那里建桥还是建隧道一事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商。不然,德国很可能会再一次面对文化遗产被除名的尴尬。果真如此,善于思辨的德国人关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主”和法律的争执,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也许就显得更加苍白难堪了。




 相关推荐:
【综合】文化遗产标志将禁止无序使用
文化遗产日唤醒中国记忆
专家:过度产业化是世界文化遗产“致命伤”
【综合】“从北川到玉树”:文化遗产抢救进行中
文化景观被列为“缺口”:申遗的现实与可能
【综合】吴良镛:坚守文化遗产阵地

 
京ICP备0506566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05号
Copyright 2010-2014 CNIPR.com ©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