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1111

AIGC时代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06
责任编辑:王雪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摘要: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加速演化的背景下,知识生产日益呈现跨媒介叙事、分布式协作、参与式创新等时代特征。社会文化生产的主流范式由以专业创作者为中心的“静态原创逻辑”,跃迁至以使用者普遍参与为特征的“动态再创逻辑”,并不断冲击传统著作权制度的诸多理论预设与制度预判,保护作品完整权即其中代表。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加速演化的背景下,知识生产日益呈现跨媒介叙事、分布式协作、参与式创新等时代特征。社会文化生产的主流范式由以专业创作者为中心的“静态原创逻辑”,跃迁至以使用者普遍参与为特征的“动态再创逻辑”,并不断冲击传统著作权制度的诸多理论预设与制度预判,保护作品完整权即其中代表。作为一项对抗“歪曲篡改”的著作权人格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旨在维护作品表达的完整性和纯正性,以保障体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和人格利益。然而,其固有价值定位、规范逻辑与协同创作、开放演绎的文化实践模式之间呈现出愈发深刻的内在张力。

  再创界限日益模糊

  伴随知识生产结构的深刻变革,超越乃至颠覆作品原始思想内核的演绎与再创,日益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路径与活力来源,传统意义上的“歪曲篡改”与“转换性创新”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日益模糊。

  在传统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主导的文化生产格局中,创作资源与话语权高度集中于专业创作者与传播者,作品被普遍理解为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其完整性往往通过对原作结构与立场的忠实接受来维系。公众表达对作品与作者的情感多体现为忠实性的“接受姿态”:通过追溯作者生平、兴趣、立场等背景信息,以期尽可能贴近和还原作者创作意图;而对作者原始表达的篡改乃至颠覆,则常被视为对作者人格与文化精神的冒犯与亵渎。

  然而,随着文化生产格局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进一步演进至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普通公众借助数智技术深度参与表达与再创的能力显著增强,其文化参与的角色从“理解者”转向“共创者”,对表达自由与身份建构的诉求日趋强烈。公众开始主动介入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通过演绎、重构、拼贴等方式参与到文化意义的共建中。这种去中心化的创作实践,打破了作品意义由原作者单向规定的封闭结构,使文化文本逐步转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动态协商产物。在这一转型中,公众的审美取向、社会关怀、媒介能力与文化身份等多重因素交汇融合,推动了文化系统的自我更新与再生产。协同叙事、持续演绎、价值链条和意义结构高度开放、动态生成与迭代演进成为时代创新的内在逻辑脉络。

  从增益创新活力、促进文化繁荣的目标视角出发,突破原始价值表达边界的再创作形式,正日益成为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譬如,国产动画电影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主线情节、人物设定乃至价值内核方面均对《封神演义》进行了颠覆性重构。作品将原著中“灵珠转世”的正义象征重构为“魔丸附体”的悲剧宿命承担者,打破了封神叙事中二元对立的善恶评判框架,转向表现个体对制度性“原罪”的抗争及其获得自我定义权的过程。不仅重构传统角色的价值坐标,更通过视角、立场和叙事重心的转变,塑造出更符合当代观众情感共鸣与时代精神的表达形式。再如,类似的路径也体现在首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该作品以《西游记》的神话母体为基础,融入阴谋论设定、反英雄叙事与复杂伦理张力,在视觉风格与叙事逻辑上与原著形成显著差异,同时在“意义建构”层面实现了新型的文化表达模式。这类改编实践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技术媒介与市场机制的共同推动下,完成了经典叙事的当代表达,使原作在新的审美语境中焕发出生命力。这些成功的文化再创作案例表明,对原作价值内核的挑战乃至一定程度的背离,并不必然意味着对经典的亵渎,反而可能构成一种立足于文化理解与时代表达的深度演绎过程,成为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延展其价值链条的重要机制。

  “人格要素”不断稀释

  目前,保护作品完整权“作品为作者人格外化”的哲学基础亦面临解释力的困境。一方面,数智技术的普及极大程度降低了创作的资金、时间乃至智力门槛,作品转向普通公众、甚至智能机器参与共创的智力劳动成果,强调其作为作者人格外化的解释力日益削弱。

  与此同时,在协同创新主导的文化生产结构中,创作早已超越作者“自我表达”的单向过程,而是与社会环境、技术工具、公共资源等要素的持续互动过程,强调作品与作者人格的紧密依附性和控制权不具有说服力和正当性。更不必说在“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中,创作物产生的“人格要素”更被不断稀释,供人类理解的作品在机器学习的过程中被解构成为“去智力、去人格化”的数据集合,人工智能机械化地分析和处理作品中物质化的解构要素和特征规律,而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情感、价值立场等鲜明的人格要素均悄然消隐于机器的吞吐之下。在可预期的未来,人类作者与智能机器的深度、普遍协作将日益成为作品创作的主流模式,在此过程中的创作意志与人格投射空间无疑将被显著压缩。传统将作品视为作者人格延伸的隐喻,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控制逻辑,已难以准确映射当前的文化生产结构。

  重新定位作品“完整性”

  由此,当代的文化创造活动已逐步脱离围绕作者原初创作意图的“封闭性逻辑”,转而体现为一种动态“对话性”的协同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品不再被视为封闭终结的表达成果,而是作为具有开放潜能的文化资源,往往成为激发后续创作与多元诠释的语义起点。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文化创作的时代情境中,原作者对作品原始精神内核和审美表达的控制诉求,与使用者的协同叙事的文化参与主张,难以被传统“权利-侵权”的二元对立结构所充分概括。作品的“完整性”与作品表达的“转换性”之间的关系,亦应当被重新定位识别。

  一方面,作品完整权的正当性基础不应继续停留于“浪漫主义作者观”所强调的作者创作思想纯洁性与表达形态稳定性,而应回应当下文化表达结构的深刻转型趋势,认识到演绎性再创、意义重构等行为在知识生态中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创新势能。这意味着,在制度适用中应更加清晰地划定完整权的保护边界,避免将一切对原始表达的变更均视为人格侵犯,从而为具有显著创新增量和文化贡献的再创活动提供明确、包容的表达空间。

  另一方面,也需正视信息泛滥、表达过载与意义失焦等“表达稀释”问题带来的反向风险。在内容持续生成、表达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当下,公众在文化消费与审美判断中愈加依赖于“可信任的表达锚点”,即来源可辨、精神内涵稳定、意义方向明确的文化标识物。在此语境下,作品完整权仍然发挥着建构文化秩序、保障作者人格识别与作品表达认同的基础性功能。因此,在表达自由与人格保障之间,亟须建构一种更具回应性、弹性与制度理性的平衡结构:既避免落入“绝对表达自由”对作者精神权利的侵蚀,也防止“人格权至上”造成文化开放性与再创活力的压制。

  总而言之,在“参与式创新”时代,应以文化参与权、表达自由与创新激励等公共价值为坐标,重新定位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功能角色,既维护作者精神权利的核心合理诉求,又保障公共文化参与创新的生机活力,推动著作权制度向更协调、开放且富有适应性的方向演进。(作者:代晓焜、林秀芹,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图书期刊

更多>

《案说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纠纷调解20问》

这是一本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读物, 它从一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者和调解员的视角出发, 针对近年来广东省的20宗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案件, 采用一问一答一案例的形式, 在问答之间释法明理。每一个真实案例说明一个知识产权知识点, 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将法律性、知识性、指导性紧密结合, 力求呈现鲜活的案例, 还原真实的现场, 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专利运营热点问题解析》

本书对专利运营工作中涉及的专利权本质、专利的价值评估、专利的转让许可、专利权的质押融资、专利池的构建及专利海盗的应对、专利标准化、专利证券化、专利侵权赔偿及救济等方面,从我国当前法律政策的沿革和现状入手,通过梳理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分类,考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当前专利运营工作的现状与瓶颈,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对各类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逻辑性的梳理和阐述。

《技术调查官制度创新与实践》

本书是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室成立三周年之际,法院组织编写的一本关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关于技术调查相关的研究以及实务内容的汇集。

IP大咖说

更多>

[IP大咖说2025第五期]聚焦数据知识产权保护 助...

观看

[《IP大咖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访谈特辑]第三期:雷曼光电:以创...

观看

视频合作:010-82000860-8575/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