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美好“姜”来!小小生姜成为重庆荣昌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摘要:盘龙生姜地理标志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见证。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家种的盘龙生姜,品质非常好,收到后可以和市面上其他的对比一下品质,好吃的话家人们再来!”时下正是生姜采收季,在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拱桥社区,当地种姜大户黄朝容正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她手拿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生姜,向镜头前的观众展示推介。
盘龙生姜以白里透红、肉嫩化渣、板块整齐而闻名,主要生长在盘龙镇长岭社区、永陵村、拱桥村等黄(紫)泥为土壤母质的平坝地区。近年来,当地借助地理标志发展的东风,着力打造万亩无公害生姜基地,大力推进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小小生姜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疙瘩”,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做强产业 富农增收
盘龙生姜的好品质源于盘龙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更得益于当地对种植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地膜生姜种植技术的应用,是盘龙生姜产业的一大亮点。”荣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技术由当地种植能手张昌黎探索总结。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上一年大春收割后的微酸性土壤,施用农家肥和生姜专用复合肥,深翻土地,开挖边沟,再覆盖地膜,待次年播种。这样可以有效避开高温伏旱天气对生姜的侵害,降低生姜癌症“姜瘟病”的发生率。
“一直以来,我家严格按照生态种植模式科学管理仔姜,不施用催长素,生姜品质有保障。”黄朝容介绍,除了做好田间管理外,病虫害防控也是生姜种植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科学管理,她家生姜实现了高产,带动了增收。“我家今年种了10亩仔姜,平均每亩地的纯利润可达1.5万元左右。”黄朝容说。
2023年,永陵村的生姜机械化生产基地落成,占地200亩,让生姜种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大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同时,当地积极与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等高校院所进行生姜种植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研究种姜脱毒技术,引进生姜种苗组培技术,有效克服了生姜重茬障碍,让仔姜亩产量稳定在2.5吨到3吨。
盘龙生姜之所以成为叫响全国市场的品牌,与集体经济的组织带动密不可分。以往,姜农自产自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今,当地充分发挥社区集体经济的引领作用,引导姜农形成质量第一的品牌观念,不断发展壮大生姜产业。
在长岭社区,当地成立了荣昌区盘龙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明确利益分成,组织生姜散户发展壮大生姜产业。其中,专业合作社组织统购统销,在生姜选育、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开展服务,聘请专家和种植能手针对种姜大户、种姜散户每年定期召开生姜种植技术培训,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让姜农无后顾之忧,种植的积极性更高了。
每到农忙时节,合作社雇佣村民挖姜、培土、施肥,提供就业岗位,务工村民每天可收入120元以上,人均每年增收1万元左右。
品牌引领 拓宽市场
多年来,盘龙镇坚持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式,打造生姜区域品牌,以社区集体经济为载体,带动周边镇街发展生姜产业,逐渐形成共建共享的产业格局。
2015年,“荣昌盘龙生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获准注册。荣昌盘龙生姜还相继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重庆名牌农产品称号等。有了地理标志和商标品牌加持的盘龙生姜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目前,盘龙镇已建成万亩生姜科技示范园,形成千亩核心区,实现生姜连作。盘龙镇生姜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值2.2亿元,产品供不应求,销往四川、广东、贵州等地。
为规范生姜销售,促进市场有序交易,当地建立起盘龙生姜交易市场,为农户搭建了对接市场的桥梁。近年来,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盘龙生姜搭上了互联网发展的“快车”。部分农户及家庭农场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将鲜美的盘龙生姜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盘龙生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为了将生姜卖得更好,黄朝容在女儿的支持与鼓励下,决定紧跟电商发展趋势,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路。她学习直播带货新知识、新技巧,积极参加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学会了如何拍摄、制作短视频,以及直播带货。
一颗颗鲜嫩的生姜,成就了荣昌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一方百姓实现增收致富。“盘龙生姜地理标志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见证。”荣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全面加强地理标志运用和保护工作,促进荣昌区商标品牌培育发展、保护、运用,立足荣昌特色资源优势,挖掘培育一批代表荣昌特色的商标品牌,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全区商标品牌竞争力。(通讯员:曹杨)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