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1111

“务实”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发布时间:2016-07-26
责任编辑:单玉秋
来源:新华网

摘要:陶鑫良解释说:“传统意识上,我们把知识产权归为法律问题,但它归根结底是个商业问题、市场问题。因为企业是为了行商才行法,知识产权的精髓在应用。但是现在我们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法律不重经营,重学术不重应用,重书本不重实务。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基于今天的需要,而是基于前天的历史惯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迟缓,甚至有些模具化,要推动改革还必须遵守一些清规戒律,非常困难。”

  “知识产权的精髓在应用。但是,现在我们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法律不重经营,重学术不重应用,重书本不重实务。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基于今天的需要,而是基于前天的历史惯性。”

  有15年设计经验的苏州设计师征茂德,正忙着开自己的专利技术服务公司。从设计转行做知识产权保护,他瞅准的正是现在市场上优质专利保护服务的缺乏。

  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招45名知识产权法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由此拉开了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序幕。1993年,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首家知识产权学院。目前,中国已有23所知识产权学院、70多个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但是现在要找到优秀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也并非易事。

  长期关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人才培养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甚至担心知识产权人才供需矛盾会越来越凸显,现有的培养机制体制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亟待科学调整和努力缩小。

  复合型人才匮乏

  2012年,征茂德创办了苏州征之魂专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之前他在一家公司打工,为该公司贡献了30多项专利。在专利申请过程中,他与六七家专利代理公司有过合作,感觉都非常失望。

  他举例说,他们曾想申请一种“病毒识温防滑防堵吸管筷子”的专利,与代理公司合作撰写专利前后用了5个月时间,最后差不多80%的内容都是他和自己同事改的。代理公司的专利撰写人往往把握不好创新点,设计行业内很常规的东西,撰写人不懂。来回折腾了几次,他自己倒成了专利撰写专家。

  此间,他发现,专利代理人中,刚毕业的年轻人比较多,他们持有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但不了解生产实际。反而是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使他对很多行业的技术有所了解,做起专利方面的工作游刃有余。

  中国知识产权人才目前存在巨大的缺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校长吴汉东说,他3月份(2014年)去江苏调研,发现江苏这方面人才非常稀缺。他说,江苏省和韩国的面积、人口都非常接近,江苏每万人拥有专利7.8件,韩国是98件;江苏的专利管理人员是1.2万人,韩国是60万。也就是说,韩国的专利数量是江苏的十多倍,而专利管理人员是江苏的50倍。

  本刊记者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调研采访也表明,知识产权领域亟需懂技术、懂经营、有知识产权法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格力电器科技管理部部长助理肖彪和比亚迪知识产权法务部经理李加林都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们所在的知识产权部门招人,首先要求具有理工科背景,因为帮助企业申请专利必须要懂技术,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培训。

  李加林说,比亚迪目前在知识产权方面,最缺的是专利运营人才。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法律、市场和金融相结合的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

  全国十大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之一的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向本刊提供的资料显示,其位于北京总部的员工共有548人,有505人从事与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相关的工作,其中有理工科背景的有314人,比例高达62.2%。“我们也会招没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人才,从事商标、版权保护以及律师方面的工作,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公司合伙人王学强对本刊记者说。

  高校要培养应用、实务人才

  虽然知识产权人才匮乏,但现有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就业并不容易。

  陶鑫良说,在2005年至2007年间许多高校曾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过“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势及其发展战略”的调研,国内一些注重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企业反馈说,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数量不少,但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学还没有培养出来。

  据了解,目前各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中心,基本上都是培养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教学内容大都是法律课程,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005年,陶鑫良在《中国知识产权报》上撰文,呼吁我国当前和今后应当大量培养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和实务人才,主要培养有法律背景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并提出对当时国内高校大多培养没有理工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现状进行改革。2013年,陶鑫良发表在《中国知识产权报》上的文章《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迫在眉睫》,与8年前谈的几乎是同一个问题。

  对此,陶鑫良解释说:“传统意识上,我们把知识产权归为法律问题,但它归根结底是个商业问题、市场问题。因为企业是为了行商才行法,知识产权的精髓在应用。但是现在我们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重法律不重经营,重学术不重应用,重书本不重实务。教学内容的设计不是基于今天的需要,而是基于前天的历史惯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存在迟缓,甚至有些模具化,要推动改革还必须遵守一些清规戒律,非常困难。”

  吴汉东告诉本刊记者,针对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特点,2006年,他曾建议把知识产权法列为通识课程。2009年,作为校长的他又和国内40位知名的知识产权专家联名,提出《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建议书》,建议把知识产权内容列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逐步将知识产权类课程列为理工科和文科各专业的必修课。“但通识课程并没有特别普及。”吴汉东说。

  近几年来,几十个原本没有任何知识产权教学基础的高校纷纷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让陶鑫良特别担心。他告诉本刊记者,可能因法学专业毕业生多年来就业不易,教育部近年已收紧审批新的“法学”专业,而是在法学专业大类内又新试行“先上车试点”的较宽松的“知识产权”专业。一些没有知识产权教研基础的高校就移花接木,将“知识产权”专业当“法学”专业办,一下子蜂拥而上了几十家。其实知识产权的就业范围远小于法学范围。

  陶鑫良强调,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育应当“瘦身减肥”,至少不再盲目发展;而移花接木、名不副实的本科“知识产权专业”应当迅速叫停。“已有20多个知识产权学院、几十个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门培养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硕博研究生的既成规模,再盲目发展有可能引发‘产能过剩’,供需逆转。”

  吴汉东也表示,世界500强企业招知识产权人才的条件,都是要求研究生本科学理工或者学管理。各高校不能因为知识产权专业热门,就一哄而上,培养力度应当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改革力度同步。

  温州的探索

  1994年建院的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曾培养过八届知识产权法本科生,尝试过七八种培养模式。根据多年办学经验和对知识产权人才成长的研究,陶鑫良认为,“无论是法学专业还是管理学专业,本科阶段都不适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方向。在许多国家,法学专业一般都是第二专业,其学生在此前已经学有第一专业,或是理工或是其他专业。知识产权理应比法学具有更高的第一专业背景要求。没有第一专业背景,一般难以深入学好知识产权。”

  陶鑫良认为,我国高校应在博士、硕士、本科生、高职生四个层面和在学教育与继续教育两个方面,多层次、多元化培养社会需求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他强调说,与在学培养相比,在职培养是更重要的环节。“应当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势、特点来进行人才培养,要更注重应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吴汉东也认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都应当改革,按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养,不能局限于过去的课堂教学、书本传授的传统做法,应当明确人才培养战略需求,改革传统的方式。

  2013年9月,温州知识产权学院成立。这是全国首个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学院。学院院长由陶鑫良担任,副院长由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许春明等担任。学院设立教授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担任,委员包括李顺德、张玉敏、黄武双等国内知识产权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总经理、温州知识产权学院理事王耀章告诉本刊记者,该院定位在为中小微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他解释说:“尽管现在全国有很多院校培养这方面人才,但是这些人才的就业方向大多定位在司法机关或者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大企业。而温州40多万家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必须懂得原来工厂的相关知识。温州知识产权学院的尝试填补的正是这个空白。”

  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是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建设管理的“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内集聚了专利商标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涉外事务所、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构等与知识产权保护各环节相关的众多机构。王耀章说,温州知识产权学院的学生可以长期不受时间限制在园区进行实践、实习,这也是该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

  王耀章介绍说,此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曾办过三期“专利班”,毕业生很受企业欢迎。据当时媒体报道,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首届专利班50名毕业生被26家企业一抢而空。

  值得关注的是,在学校教育体系外,更多的人正在进入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济南国盾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员工董地告诉本刊记者,他本科学的专业是“海上船舶轮机”,现在他非常希望能够拿下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成为一名持证的专利代理人。

  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专利代理人资格证含金量非常高,比较成熟的专利代理人每月收入一般都在2万元以上,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记者:温泉,《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04月)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IP大咖说

朱洁琼谈知识产权纠纷热点问题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二)

热门推荐

域名引发权属纠纷 法院一审驳回起诉
硬科技创业,专利申请要慎重!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

IP大咖说

朱洁琼谈知识产权纠纷热点问题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二)

热门推荐

域名引发权属纠纷 法院一审驳回起诉
硬科技创业,专利申请要慎重!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